酉阳县龚滩镇地处渝黔交界,乌江与阿蓬江交汇处,历史上是川、湘、黔物资中转和集散地,具有重要的交通和商业地位。这座江边的千年古镇,是《武陵山剿匪记》的实景拍摄地,也是剧情中当年“匪患”的真实存在地,由于受历史人文的影响,辖区民风相对“彪悍”。如何从历史、地理、经济和社会等多维度探索基层社会治理路径?近年来,龚滩镇坚持抓“大基层”和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加快构建起“一中心四板块一网格”的基层智治治理体系。将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度融入治理工作的各个环节,用数字赋能扎实解决基层治理难题、难点和重点,实现党的建设、平安法治、乡村发展成效“三提升”,奏响了新时代基层治理新乐章。
党建引领奏响“协作曲”
实现多元合力共治
专题研究基层治理
龚滩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一切工作党建引领、一切困难党建破题”,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工作触角延伸到“神经末梢”,把不断健全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作为提升精细化、精准化治理的关键招。
建强一支队伍。建立完善“镇党委+村(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的三级党组织上下联动机制,锚定基层治理“一张网”、社会资源“全共享”的工作理念,设立了2个“古镇寻梦‘酉先锋’”党员示范岗,划分了4块“酉先锋”党员责任田,组建了一支“酉先锋”党员突击队。建立健全“平时”常态,“急时”应急的“平急结合”工作机制,有效引导党员干部打头阵、创实绩。联合辖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帮扶共建,整合社会资源力量推动党建联建促进基层治理共促共建;引导42名在职党员干部进村(社区)“双报到、双报告”,辖区基本实现了党员打冲锋、群众不掉队的良好局面,全方位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擦亮一张名片。结合景区、社区和村寨等基本镇情,厘清镇、村(社区)、组三级权责范围和景区、景点等相辅相成关系。用党员学习教育、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联排联调和政企关爱帮扶等全覆盖服务,形成政、企、村和群众不同主体的强强合作。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基层治理联合体。既奠定了集镇景区群众的“生活富裕”基础,又促进了“农文旅”全面发展总体目标。目前,已建成“空中草莓”园20余亩、中药材基地、蔬菜基地、水果基地各1个,农特产品生产稳中向好,农村产业和旅游融合已初具规模,以旅游“后备箱经济”健康发展,为社会治理积蓄智慧与能量。
用活“一套”网格。按照精细化、便民化的要求,合理划分网格57个、微网格125个,整合镇域范围内的道路交通、水利、农业、劳动保障等领域数字资源和执法力量,融入充实进一线网格,优先选任党员干部担任先锋、担任网格长,实现网格党组织和党员先锋全覆盖,且不断优化功能布局,突出“阵地”在教育管理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推进重点工作等方面的作用,倾力打造集“社会就业、劳动保障、治安法律、文体活动、基层治理”等多功能为一体的“1+N”网格运行模式。真正实现“诉求格中报、人在格中管、事在格中办”,切实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
四治融合奏响“共鸣曲”
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村民议事
长期以来,龚滩镇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实现“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路径,全域推行“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资源自己赚”,并全力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努力走出“四治融合”基层治理新路径。
用自治增活力。在各村组建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四会”,推选有较高威信的党员、群众、乡贤和“五老”人员等担任“四会”成员,鼓励引导村民参与基层治理工作。同时强化民情联络员、网格员的“前哨”作用,通过“院坝议事会”“家庭火铺会”等方式,搭起民意“连心桥”,把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摆在“院坝里”。让群众能够自己办的事交给群众,把社会组织能办的事交给社会组织,把市场能做的事交给市场,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规范“四会”“一约”(村规民约)的执行和管理制约。构建起“倡导节俭办事,远离互相攀比;倡导健康文明新生活,远离不良习气;倡导崇尚科学,远离陈规陋习”的新时代新风尚。
用法治强保障。急需先立,夯实法治保障。结合历史人文的影响,以“破除陈规旧俗 崇尚文明新风”为目标,发扬传统文化的“吸纳意识、商业导向、文化融合、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标志”五方面优点,改旧立新,并严格落实新时代文明实践要求,实施“普法进千万家·润数万人”活动,强化“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依托“法治带头人”“一村一法律顾问”等关键少数,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宣讲。聚焦重点,强化法治理念植入。重点宣传讲解与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把法治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用“小快灵”“小切口”创新普法方式,快速回应群众法律服务需求,引导广大群众更好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思路、构筑底线、定分止争,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
以德治扬正气。“当我们走进法治广场、法治菜园、法治农场时感到特别新鲜,那些模范的良好道德修养、法治小故事的真实再现,勾起我们的回忆,对以前生活和生活中不当之处的记忆,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村民冉大权说道。近年来,龚滩镇不断强化阵地建设,用阵地文化撬动德治基础。在丰富文化元素同时,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老年助餐服务、村(社区)大喇叭、村民夜校等平台定期开展助老爱老尊老和人居环境大扫除、邻里座谈、话家风等活动,为村民们留住了乡村记忆,增强归属感、认同感和凝聚力,厚植乡村治理的道德底蕴。深入挖掘熟人社会中的道德力量,德、法、礼并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充分发挥农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事等带动促进作用。树立诚实守信、勤俭持家、崇学向善的新时代农民形象,不断增强乡村发展“软实力”。
强化智治支撑,延伸治理触角。“戴主任吗?我是红花村调委会,为了解决这个纠纷,我们想尽了办法,麻烦您支个‘招’吧。”这是红花村调委会在调解一起纠纷遇到困难后,向“老戴调解工作室”治理指挥平台发出视频远程求助的场景。
为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满足群众和基层一线对服务的多样化需求,龚滩镇以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为目标,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着力构建以智治为支撑的社会治理新体系,充分利用“雪亮工程”建设契机,在重要的交通要道、集镇和村寨重点区域增加监控设备;用社会治理指挥平台建设建立“视频”远程协助模式,升级一线智治“细胞”,通过科技手段“汇聚共享、数据检索、分析研判、监测预警、联动指挥、跟踪督办、应急处置”等赋能基层,让“慧眼”强化治安防范、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突等功能,切实做到“事前能预警、事后可追溯”的智治支撑,全镇已基本实现了以“事件”为中心的智能化管理模式。
“老戴”调解演奏“和谐曲”
小调解撬动大治理
“老戴”调解
“纠纷扰心乱如麻,老戴与你喝喝茶”“人际纷争难理清,老戴和你谈谈心”“陷入困境不知措,老戴帮你会会诊”“生活矛盾令人愁,老戴为你解解忧”……这几句顺口溜,近年来在龚滩镇群众中广为流传。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社会矛盾纠纷也相应呈现多发易发、诉求多元等特点。基层社会矛盾纠纷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处理及时得当,就能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反之,就可能激化矛盾,甚至转化为治安案件、刑事案件,有的还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深化矛盾纠纷预测预警预防,及时解决群众利益诉求,对提升社会风险管控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显得尤其重要。为有效防范风险隐患,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龚滩镇党委、政府积极筹措,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探索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整合镇平安办、片区法庭、派出所、司法所、村(社区)等精干力量,又抽调有着丰富调解经验和良好群众基础的镇干部戴安明,让其发挥余热,担任金牌调解员,成立“老戴调解工作室”。
以“老戴调解工作室”为基础,集中法治板块资源优势,精准发力,通过“1+N”团队的模式开展工作,推动更多的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向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和关口把控上前置。全镇形成以覆盖农村、集镇和行业的人民调解“网”+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排查“网”的无缝衔接。如今的龚滩镇,基本实现“矛盾在哪里,‘老戴’团队就走到哪里,风险隐患在哪里,‘老戴’的‘网’就会撒向哪里”的“老戴”模式,让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次次包满意。
据统计,2024年“老戴工作室”接到群众反映矛盾诉求532件,调解成功率100%;排查出矛盾纠纷173件,已全部化解,排查风险隐患64件,已全部及时处置;解决群众关心的民间纠纷365起、完成重点对象走访任务600余件、处置数字城运三级平台流转的“全民反诈”事件228件、“根治欠薪”事件3起。通过“老戴工作室”统筹推动,同向发力、同步整治了其他“顽疾”,全镇治安警情、电诈案件分别比去年同比下降22.8%、60.8%,让基层治理从被动解决转为主动预判,有效破解基层社会治理中“最后一公里”难题,“老戴工作室”也成了辖区和部分周边地区群众前来反映问题、倾诉积怨、化解矛盾的重要“会客厅”,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在接受采访时,“老戴工作室”负责人说:“我们团队始终牢记群众的事无‘小事’理念,‘坚持细的举措,不放过任何细节原则’开展工作,真心耐心细心地服务群众。充分利用我们调解员的个人魅力和优势,去打造适合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本土化‘枫桥经验’龚滩实践,上为党政分忧,下为群众解愁。”
赵朝开 通讯员 杨正顺
责 编:庞伊聆 唐奕
审 核:覃蓝蓝 万先觉
总值班:杨旭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