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也能折射出阳光的七彩
——小说《梅江河在这里拐了个弯》阅读札记
小说如何关怀现实,接地气?小说如何精神超越,有贵气?小说如何艺术创新,蕴灵气?重庆本土作家陈永胜的《梅江河在这里拐了个弯》回答了这三个问题。
陈永胜秉持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与心系百姓疾苦的文学情怀;以在场者的身份及时、敏感地介入秀山扶贫现场;巧妙组织情节,编织出生动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塑造出以林仲虎为代表的人物形象,既属于时代话语的建构,又富有个体生命的质感与真实感;展现了对人生意义以及生与死的哲学思考,描摹的重庆秀山乡村风景画、风俗画饱含浓郁的诗意与乡愁;笔触沉入秀山乡村生活的内在肌理,在城乡互动、互融、互促的架构中开掘了秀山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精神现场。概而言之,接地气赋予了小说富有亲切感的精神气质;有贵气为读者构建了圣洁的审美场域,蕴灵气催生出滋味繁复的艺术品质。该书也因此被列入中国作家协会2018年少数民族重点作品扶持、《重庆市脱贫攻坚优秀文学作品选》系列丛书。
生于斯,长于斯,陈永胜对秀山有特殊的感情,爱得深沉,爱得炽热。他关注这片广袤、贫瘠的大山里的苦与难、悲痛与幸福。他被秀山扶贫干部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感动,因扶贫干部与贫困户血水相融而泪目。他熟谙秀山地理环境、民风民俗、经济状况、社会结构,他深入秀山扶贫一线,对贫困农村根深蒂固的问题——穷困、落后、愚昧等痼疾有真切的感受,对扶贫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必要性有深刻的认识。他用心用情地收集秀山扶贫事迹,深入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以求对秀山的扶贫攻坚有更深刻、更准确的认知与把握。他是扶贫干部与贫苦户的知心人,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知道他们的艰难疾苦,所以他抒发的情感是真切的而不是虚浮的,他书写的故事才是有源之水而非无本之木。所以,读者细细品味,会在书中看到一幅幅动人的图画:“扶贫干部拼搏图”“贫困户致富图”“干群情深图”“大美秀山风物图”……
一滴水也能折射出阳光的七彩。陈永胜将扶贫攻坚这一宏大主题融入个体日常的生活细部,一一打捞扶贫中“原汁原味”的原材料,并辅之以艺术加工。他的眼光是向下的,注重日常生活的逼真描写与日常小事的深度挖掘,来反映秀山脱贫攻坚战中老百姓的精神面貌。
文学是人学。经典的现实主义小说,总是有着经典的人物形象。他们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在文学史的人物长廊中,放射着耀眼的光芒。可以说,对于秉持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小说来说,能否塑造出动人的典型形象,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梅江河在这里拐了个弯》中有一群充满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着一张张生动、鲜明、与众不同的面貌;既具有现实生活的“质感”,又体现了新时代文学中“人”的观念的更新;展现了秀山的扶贫干部与贫困户身上的美好品质;体现了在脱贫攻坚这场“山乡巨变”中干部群众的“精神蜕变”。其中优秀扶贫干部的典型——林仲虎的人物形象尤其精彩。小说中,林仲虎是秀山首批扶贫“第一书记”,身上集中了秀山扶贫干部的优点,是秀山扶贫干部的典型代表,他兢兢业业地为脱贫事业贡献力量。在他生命的最后六个月里,克服身体上的剧痛和心灵上的悲伤,日日夜夜为映格沟村的扶贫事业操劳。林仲虎的形象是光辉的形象。但是陈永胜并没有一味地把他塑造为“高大全”式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物,林仲虎也有自己的脆弱。当拿到显示为患癌的化验报告单时,他崩溃了,整个人瘫软在地。面对死亡,他也极度紧张、深深恐惧。在扶贫工作中,他也不是万能的。为了拆除映格沟的路障,他做了四十多天群众思想工作,毫无进展。他在扶贫工作中是一个务实派,而在即将逝世之前,他又是一个情感浪漫派。他想临死之前完成高中时的心愿——用自己的脚步丈量梅江河。这些不同的性格特质交错融合在林仲虎身上,使其形象更真实、更感人、更具有审美价值。
全书洋洋洒洒26万字,三十三个章节,一楔子一尾声。技法老练,结构精密,伏线极多。用清丽的文字勾勒出的一幅幅风景画、风俗画,氤氲出浓郁的诗意与乡愁。其结构精密,伏脉千里。“草蛇灰线,伏脉于千里之外”,陈永胜精于此道。第四章中提到,映格沟原名穷过河,改成现名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一位姓林的老驻村干部。于此,陈永胜轻轻地设置了一个悬念。在第十四章中,当林仲虎和欧阳旬旬来顾笑水家时了解情况时,顾笑水始终觉得跟林仲虎有过交往。于此,悬念进一步加深。到了第十八章,林仲虎回父母家给双胞胎孩子的生日,这才揭示姓林的老驻村干部就是林仲虎的父亲林浩然。到这里,读者才恍然大悟,才明白林仲虎与映格沟村的渊源之深。原来,30年前的冬天,林仲虎被父亲带到映格沟体验了半个月的农村生活。从此映格沟村在他心中就有了特殊的情感。林仲虎却从来不提此事,表现出他不愿借父亲在映格沟苦心经营多年的光,他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同时,读者也就进一步明白了林仲虎来映格沟村的原因,一半源于幼时对映格沟贫困的深刻记忆,以及从小就对映格沟产生的真切感情。
陈永胜擅长描绘风景画与风俗画,对乡村日常脱贫生活进行诗意书写,追寻与构建当下现代化语境下的乡愁。它们触及了读者心中的最柔软处,彰显了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家园观照。而脱贫攻坚所面对的艰难和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人物的情感活动,常融于风景画和风俗画之中。梅江河潺潺流过映格沟时,铺开了一幅秀美的风景画:“这里的河面宽不过数米,河水却越来越浅,却越来越清。最奇特的时河里全部是花花绿绿的小石子,像南京的雨花石一般,美妙绝伦,将整条溪流映衬得五彩缤纷。”彰显出一种自然的诗性美,营造出清新明亮的意境。映格沟的高低错落的吊脚楼,美丽的溪流,有一种九寨沟的风光,仿佛是心中的桃花源。类似的风景画在书中很多。它们充满家园感的意味,含有一种诗意乡愁,对读者是一种精神抚慰。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作品。在秀山脱贫攻坚战役的历史进程中,陈永胜用四年时间打磨出了《梅江河在这里拐了个弯》,建构出一个感人的艺术世界:充满正能量,色质清丽,质朴刚健,满满的现实关怀;昭示了他直面故土、直面贫困、直面家国时的真情流露;彰显了他的初心、文学技艺、文学格局和文学担当。
◎ 彭 鑫(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