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时节,去码头看看。正在改造治理的万州滨江环湖北岸万安大桥至红花地码头临江侧库岸及消落带区域工程,已见端倪,现在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八方游客。万达广场的外边,几束红色“千手观音”模样的灯柱,耀眼辉煌。临江梯子焕然一新,用防腐木做成的椅子,光亮整洁,为游客坐观三峡平湖提供了方便。花台里,刚刚种植的中山杉,亭亭玉立,树立成一排整齐的队伍。江边梯子上坐满人群,晒太阳、聊家常,眺望一湖碧水,家长里短,都离不开“幸福”二字。
凡是临江的地方,少不了码头。码头是停船的地方,也是城市的初始,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源地。码头有帆船、有轮渡。有帆船的地方,有商贾;有商贾的地方,货物流通,熙来攘往,热火朝天。贩夫走卒,香烟、瓜子、米花糖,声声吆喝,撩起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离愁别恨;船工挑夫,嘿哟嚯哟的号子声,千回百转,诉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过往;达官贵人,坐着滑竿,上船下船,招摇过市,另类图画,拾遗补缺旧时风光……码头不甘寂寞,白昼黑夜,通宵达旦,见证寻常百姓生活,浓墨重彩一座城市的兴衰与繁荣。
由万州文创集团打造的吉祥街,是在古万州老地方和祥街基础上,新建的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街。酒吧、书坊,现代时尚;多元文化因素,包括建筑格调、灯饰布局、壁画与诗廊,吉祥街与众不同,让人眼目一新。最感兴趣的,是壁画中的码头文化。古万州是在临江的码头上诞生的。翻看老地图,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老万州依都历山而建,面临苎溪河与长江交汇处。修筑古城墙,通商南门口,官府衙门、黎民百姓,围聚在一条方圆不过两公里的环城路上。万州人世代打拼,繁衍生息,不断突破高墙藩篱,向四方扩张城市,在原环城路基础上,有了一马路、二马路、三马路、和平路与高笋塘……祖祖辈辈节衣缩食、含辛茹苦,通过若干代人千锤百炼、艰苦奋斗,赢得了有成、渝、万相提并论的美誉。
南门口是古万州最早的码头。在吉祥街的壁画中,白色墙面上彩绘出南门口昔日的景象。河边帆船点点,吊脚楼依山而建,蜿蜒码头的石梯子,缓缓向上,通往城里。石梯两边的茶楼酒肆,旗幡飘扬,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南门口还是重要的粮油批发市场,全城十万人口的日常生活寄托于此。南门口把关着一座城市的进出商贸,写下了盛世华堂的篇章。
城市扩展后,商贾往来,对码头的需求与日俱增。壁画中的沙嘴河坝,是一个典型的货运码头。万州是全国著名的柑桔、桐油之乡。沙嘴河坝码头是这些土特产的重要集散地。每到红桔成熟、桐油飘香的季节,正是长江枯水的时候,商户利用广阔平坦的沙滩,用篾笆折、茅草棚搭建临时仓库,收储、转运红桔与桐油。一箱箱红桔,一篓篓桐油,乃至一筐筐砂石,一袋袋水泥……从这里下船,又从这里启程,远往五湖四海、东西南北。
与之同时代的沱口、三元宫码头,都在吉祥街的壁画中有所展示。一幅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美图,在码头文化的记忆中,无不打上坚实的烙印。昔日的汽车轮渡,过去的杨家街口,以及原来的陈家坝、水井湾、盘盘石、明镜滩,这些码头,在老一辈万州人的旅程中,都挥之不去她的身影、刻骨铭心她的爱恋。至今忆起的帆船点点、川江号子,以及纤夫泪眼江河脚踩礁石的斑斑血痕,曾经震动码头的每一户客栈、每一个江城人的心灵。
千百年来,码头为这座城市带来的繁荣带走的思念,以及万千游子绵绵不尽的归期与魂系梦绕的乡愁,已经描绘出一部部可歌可泣名垂千古的画卷,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大脑与胸怀之中。
◎ 何新(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教师进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