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叶惠娟 实习生 王文思)昨日,重庆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一季度消费者投诉情况统计分析报告,2022年一季度市消委系统办结消费者投诉5185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775.16万元。
总体看,一季度消费者投诉呈现以下特点:食品类投诉的总量、增幅均居首位;新能源汽车成为消费者投诉的新热点;平台经济消费纠纷频发,极易引发群体性投诉;校外教育培训中早教机构成为投诉重灾区。
报告显示,一季度全市消委系统共受理消费者投诉5409件,同比增长19.06%,及时办结率95.86%。其中,因经营者有欺诈行为得到加倍赔偿的投诉172件,加倍赔偿金额7.17万元,接待消费者来访和咨询12133人次。按照重庆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与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联合印发的《关于建立川渝异地消费维权机制的通知》要求,受理川渝跨区域投诉37件,涉及金额64063元。
从地域分析,消费投诉总量的六成集中在重庆主城区,排名前五位的区域分别是:江北区(937件)、渝北区(666件)、沙坪坝区(445件)、万州区(255件)、永川区(223件)。以大规模市场主体、消费活跃的商圈为主,这一方面说明消费者投诉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情况。
根据投诉性质分类发现,质量、售后服务、合同和价格问题是引发消费争议的主要原因,占投诉总量的65.47%。其中质量类投诉增幅最大,达67.62%,共1926件,占投诉总量的35.61%;主要原因是交通工具类的质量投诉增幅明显。
按投诉类别分析,2022年一季度,全市消委系统受理商品类投诉3129件,占投诉总量的57.85%;受理服务类投诉1822件,占33.69%;其他商品和服务458件,占8.46%。其中商品类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食品类、交通工具类、服装鞋帽类、日用商品类和家用电子电器类。服务类投诉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生活、社会服务类;销售服务类;文化、娱乐、体育服务类;教育培训服务类和电信服务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