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全面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重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您的位置 首页 了然副刊

席上有“礼”味才香

◎ 吴洛加

上周在酒店参加朋友女儿的婚宴,所闻所见所思,竟让我生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

同桌人彼此非常熟识,老张带来了在托儿所读中班的孙子。大家欢聚一席,场面甚是热闹。然而,谁也没有料到会发生不愉快,引发者竟然是老张的宝贝孙子。台上婚礼刚过半,小家伙旁若无人站在座椅上,从冷盘抓了一只鸭腿津津有味啃起来,吮吮手指抠抠牙缝,口水滴答的小手又伸向了五香牛肉,宴席未开,两盘凉菜就被他弄得残缺不全。邻座王爷爷皱了皱眉头,想说什么又把话咽了回去。殊料事情并没完,开席后大虾上桌,估计是小家伙的最爱,他兴奋得大声嚷嚷,要爷爷为他多拈几个大的。老张满脸慈爱,连声允诺,端过虾盘作势挑选:“好吃嗦?那就多吃点嘛。”此举引得满桌侧目,王爷爷实在看不下去,嚯地起身说:“恐怕要讲点规矩才对哟!”从老张手上夺过虾盘,重重放回了原处。小家伙愣了,似觉委屈咧嘴大哭,引得全场宾客投来诧异的目光,场面有些尴尬。目睹此景,我心情一下子变得糟糕,佳肴美馔吃起来味同嚼蜡。

后来回想此事,觉得黄口小儿在席上的为所欲为,十有八九是他爷爷长期宠溺的结果。再往深处想,问题似乎并不简单。娃儿少不更事倒也情有可原,但长辈的熟视无睹甚至包庇纵容,折射出的难道不是社会公德的沦落和教育责任的失位吗?

中式餐桌或方或圆,围桌而坐,除了品尝饭菜,体验的还有诸多成文或不成文的礼仪,它们彰显的是历朝历代都被推崇和遵循的中华优秀文明。记得我儿时随父母“吃席”之前,他们总会严词叮嘱:席上不要大声说话,不要敲打碗碟,不要以筷剔牙,不要越界拈菜……有一回,我实在馋那盘油汪汪闪悠悠的咸菜烧白,吃了一块又去拈第二块,母亲在桌下使劲掐了我一下,看着我眼睛摇头以示制止,我心有不甘,但慑于长辈威严收回了筷子。长大后才知晓了席上礼仪的合理性:大声说话容易被食物噎着,或者喷溅残渣污染桌面;敲打碗碟制造噪音破坏就餐氛围,还与旧时乞丐讨饭的行为无异,不雅;以筷剔牙举止龌龊,且有传播疾病之嫌;越界(餐桌中线)拈菜行为粗鄙,缺乏对其他客人的尊重。至于母亲暗地掐我,其实是在提醒我,那年月桌上肉荤按人头计数后装盘,你多吃哪怕一片就会有人吃不着。

环视当下,漠视礼仪不讲规矩的情形随处可见:抢坐主人和尊者座位、在盘中挖地三尺挑选食物、旁若无人擤鼻涕剔牙齿、骨渣不入盘碟乱吐乱扔……积弊成恶习。殊为可悲的是,很多人不以为耻,认为乃生活的琐屑小节,不值得大惊小怪拿来说事。

泱泱中华乃礼仪之邦。所谓礼,指的是社会生活中由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仪节。人无礼,无以立。餐桌文明礼为先,彬彬有礼之下,把酒投箸才心情舒畅,品菜吃饭才舌尖愉悦。作为华夏道德规范核心的礼,深刻影响并规范着我们的行事和做人。所谓“民以食为天”,我以为这“食”不单是指稻粱菽麦蔬果浆水,还涵盖了与饮食有紧密关系的规矩和礼仪,被实践证明符合国情的礼仪应该进一步发扬光大。

坊间谚云“三岁看老”,说明优秀的道德品质应该从小培养,同理,餐桌礼仪的教育也有必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上桌后如何做才算正确。礼仪的遵循和传承不仅需要教育引导,还需要强大的舆情和制度约束,形成讲“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的社会环境。此外,我对王爷爷那天“怒夺虾盘”的举动由衷敬佩,因为他敢于打破情面,对藐视礼仪不讲规矩的行为坚决说“不”,维护了公共礼仪的尊严。

(作者系重庆杂文学会理事)

责   编:刘学燕 覃蓝蓝

审   核:覃蓝蓝 万先觉

总值班:杨旭军

【免责声明】重庆法治在线网未标有“来源:重庆法治在线网”或“重庆法治报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是出于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致电023-88196826,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了然文学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