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区立足信访问题源头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合力推动矛盾纠纷和信访诉求多元调处化解,确保“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镇街、矛盾不上交”。
建立三方联动配合机制
“现在这些污水终于不到处流了,感谢小罗。”荣昌区清江镇居民冷女士对生活环境的改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原来,在日常走访中,有群众反映生活污水没有统一收集,容易导致蚊虫滋生、臭气熏天,影响生活环境……在了解到情况后,作为党员联户的罗晓旭第一时间向社区反映,集中研判后,上报到了镇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并迅速得到解决。
将信访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积极融入“141”基层智治体系。在乡村,以10至30户左右群众聚集的农家小院为基本单元,分片区建设示范小院500个,每个小院推出3到5名品行好、有能力且愿意为小院服务的村民,组成小院院委会,细化“日、周、月”入户巡查点位,实时掌握风险隐患苗头信息,2023年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3.15%。在城区,探索建立党建统领网格力量、物业服务企业和业主委员会三方联动配合机制,形成“街道——社区——小区(网格)——楼栋(微网格)”组织体系。建立三方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居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建立三方协调组工作群,涉及重大矛盾纠纷、信访稳定等方面问题,第一时间通报各方联动处置,超出三方职责范围或不能协调解决的问题,通过“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推动闭环解决,累计解决小区矛盾纠纷、人车分流、公共设施建设等问题120余件。
进院坝宣讲政策法规(荣昌区信访办供图)
打造“一站式”调解平台
建立信访信息收集报送、形势分析研判、疑难问题协调处理、访调对接等机制,推动信访工作与基层治理有机融合。在21个镇(街道)、156个村(社区)以及网格,分级建立便民纠纷解决站(室、点),实现对基层综治中心、信访接待大厅、诉调对接中心等平台的有机整合。在镇街平安办、司法所、村(社区)干部、两代表一委员、志愿者中选配优秀调解员,按照“矛盾不上交”原则,就近就地受理群众来访诉求。为增强调解针对性、提升专业化,荣昌区建立了“特色调解室”。比如针对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突出矛盾纠纷,邀请优秀党员、乡贤和离退休人员组建“乡贤调解室”和“夕阳红工作室”,成立由全国三八红旗手梁远平为代表的“梁姐工作室”“妇女儿童维权室”,落实首问首接、会商研判、评估预警、办理结果反馈、限时督办等5项制度。
同时,针对复杂矛盾纠纷,成立专职调解机构“荣昌综合调处室”,与法院诉非对接中心对接,专职化解突出矛盾纠纷。
荣昌区龙集镇六合村一组和四川省隆昌市石碾镇碉楼村三组村民,因“六杰合作社”欠缴土地租金问题分别到户籍地信访。2022年3月,荣昌区龙集镇与隆昌市石碾镇联合挂牌在马家坳小院成立全市首个川渝边界联调小院,在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跨时3年的矛盾纠纷得以解决。
在“小院讲堂”开展矛盾纠纷调解(荣昌区信访办供图)
“五互”工作法化解边界纠纷
自2023年以来,荣昌区与四川毗邻地区联合实施“五互”工作法,助推边界纠纷联防联调。建立纠纷联防联排及分析研判制度,4个边界联合调委会每季度定期开展边界易发、多发纠纷预防排查,共同分析研判苗头性倾向性问题12次,推动做好矛盾源头预防。
资源互联,以32个边界镇(街道)、村(社区)、小院派驻联调工作室为调处平台,整合50名联合调解专家、共享律师库及边界“一庭两所”专业法律服务资源,参与纠纷调解、案例剖析点评等20余次。信息互通,建立“基本情况即时互通、调解方案时时互通、履行进度定时互通”信息沟通机制,利用联调工作群通报纠纷调查情况,针对双方争议焦点适时调整调解方案10余次。
建立“简易纠纷一地调处”“一般纠纷联合调处”“重大疑难纠纷领导包案调处”分级调解机制,成功调处边界地区矛盾纠纷468起。成果互认,制定“协议文本共通、司法确认互认、案件补贴共享”成果协同机制,目前协议文本已广泛运用到联调纠纷中,边界人民法庭现场进行司法确认78件。
顾 勇 通讯员 周寒艳
责 编:刘学燕 王海成
审 核:覃蓝蓝 万先觉
总值班:杨旭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