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丈母娘是隔山的老娘,能跨过亲情这座大山就是娘,跨不过就是别人的娘。而在我的人生长河中,丈母娘也是娘,而且需要我倾尽毕生、用良心的尺子丈量。
我从小家穷弟兄多,父母无力顾及。啃老族、富二代这些网络新词汇之于我,似乎来自于遥远的火星。年满十八岁时,我穿上军装,紧攥着沾满父亲汗味儿的39元人民币,踏上了开往首都的列车。从此,父母交我于国家,父爱母爱被时间和空间无情地拉开了距离,一拉就是二十年。
我二十五岁那年,与妻子在广东深圳相遇、相爱,两颗漂泊的心,似城市黑夜的霓虹灯,各自闪烁着却不离不弃地照亮着对方。从此,深圳不再是当初的冷漠,一草一木、一车一人、一朝一夕都显得格外柔情、格外浪漫。恋爱的半年里,我一次次地往返于邮局和公司之间,将一封封书信寄往遥远的四川,在经济拮据的那些日子,书信,是我和岳父岳母之间唯一的沟通渠道。抚养成人的女儿要远嫁,且嫁到一个资源匮乏、经济落后、贫穷连片、连吃水都成问题的地方,作为人父人母,会作出怎样的抉择?我的岳父岳母几乎没有顾忌,全力配合我和妻子,找人开证明、转户口……似乎冥冥之中注定这对老人就是我的岳父岳母。
2000年前后,在贫穷的甘肃老家想娶亲成家,彩礼少则两三万,多则五六万,这样的婚嫁习俗,这样的天文数字,对我来说,娶妻成了痴人说梦。然而,我的岳父岳母却分文未要,就连我主动拿出的几千元也被岳母变着法子退了回来。我和妻子从相识相爱到草草举办婚礼,岳父岳母一直力挺支持,从未含糊过。更难于启齿的是我婚后的第六年,才初次见到了岳父岳母,如此匪夷所思的婚事,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难有的奇葩。
结婚六年后,我和妻子拖着行李赶到四川,岳父驾着渔船,早早地等候在渠江码头,岳母早早地在灶房门口支起炉灶烹制腊肉,一缕缕炊烟升空而起,炊烟后面,是满头银发的岳母,还有那张慈祥且刻满皱纹的脸……
美丽的渠江,清澈见底,岳父岳母就住在江岸边,一栋没有抹完水泥的旧房子、一艘渔船,这就是岳父岳母的全部家当。多年靠打鱼为生,遇到梅雨季节或洪涝灾害,生活将面临严重危机。如此家境,我很难想象岳父岳母是如何打破婚嫁彩礼陋习分文不收的?!
至今,岳母的背篓,是永远刻在我脑海里的烙印。
初夏的清晨,岳母背起背篓下地劳作,青椒、茄子、西红柿、还有我叫不上名儿的蔬菜,不到半小时便装满了岳母的背篓,岳母蹲下身,挽起裤腿,背起背篓,将一背篓蔬菜,连同持家的责任统统背回了家……
早饭后,岳父岳母带着我赶场,赶场是四川话,实为赶集。岳母背着背篓行走在肖溪古镇的大街小巷,古老的店铺前,是岳母背着背篓站在摊位前讨价还价的身影,一次赶场,岳母把温馨足足背满了一背囊……
夕阳西下,渠江江面碧波荡漾,岳父驾起渔船开始回港,岳母手持船桨背着背篓站在甲板上,江风拂动银发,一天的收获,和倒影一起随波荡漾……
每次千里探女,岳母佝偻着身躯、背起背篓,年满六旬几次转车进入甘肃穷山僻壤,一路汗水一路艰辛,把蜀乡的特产连同母爱背了整整一背篓……
我拨通岳母的电话,未等我开口,电话那头岳母语重心长:“一个人在外,要照顾好自己哦,不要给我们寄钱哦,我们还可以劳动,生活还是很安逸哦,有了假期,回来耍撒……”
岳母充满川味儿的字字句句,折射出对团聚的渴望。
“朝临古街暮渡江,山水披纱淡月光。一朝身为肖溪客,不恋苏杭爱蜀乡。”这是我一直独吟多年的小诗,爱蜀乡,更爱蜀乡的人儿。那里有我的丈母娘,不是亲娘胜似亲娘!
持良心之尺,用心丈量与丈母娘之间的距离,才发现亲情永远是零距离。
谨以此文,献给我远在蜀乡的岳母——我的亲娘!
◎ 吴玉平(作者曾服役于中央警卫局,作品散见《解放军文艺》等报刊)